《二十二》一個正在消失的罪證
8月14日和8月15日,需要銘記
8月14日,被國際定為“國際慰安婦紀念日”;8月15日,對于中國而言是大快人心的日子,1945年,8月15日,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。
每天來到公司或者晚睡都會看看新聞,我確信這對于我來說是一個好習慣,因為我的另一身份就是作為一個分享者。這幾天有關注到一部特別的影片,片名叫《二十二》,看見海報第一眼,我以為是一個“青春故事”,但是,仔細一看~灰綠色的標題“中國幸存'慰安婦'生活現狀記錄電影”,2017年8月14日 深情凝視。
也許它不算作一部“常規”影片,但是如果可以,希望大家可以多多關注,這部良心作品,我有被深深的感動和震撼到,我想,中國的影視,需要不同的聲音。
二十二數字背后,其實是導演郭柯與時間的5年長跑,2012年,在他拍攝“慰安婦”韋紹蘭和他日本兒子的故事時,全國公開身份的慰安婦幸存者只有32位,到2年后,開拍《二十二》時,已經減到了22。據資料記載,當年有20萬中國婦女成為“慰安婦”,截止到目前,僅有8位在世。更殘酷的是,這個數字隨時都可能變成0。
如今,郭柯希望,能夠有20萬觀眾去看這些片子,并記住這些老人。
這是一部在中國電影題材的類型上,帶有十分敏感的色彩,困于題材、類型方方面面的原因,《二十二》找不到資金支持,拍攝一度運轉不起。另一邊,老人的一個一個去世,讓時間變得無從等待。2014年,5月,就要開機了,當時,郭柯為了籌集拍攝該部記錄片所要的經費,找遍熟人無果,他嘗試找到了四川老鄉,僅有點面之緣的張歆藝,借到100萬。
拍攝結束以后,很長一段時間,《二十二》更多流轉于各類電影節上,直到拿到公映許可證,郭柯想讓片子走進院線,讓更多的人可以坐下來了解22位老人以及這個群體。不難想象到,在當下的中國電影市場,這樣一部紀錄片一旦上映,所面臨的命運,很容易被各種商業影片沖擊得不見排片蹤影。為了推進電影,郭柯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的幫助下,為片子發起了眾籌,經過大半年的時間,32099人參與其中,100萬宣發費終于攢夠。負責宣發的潤智影業公司的負責人呼吁,各大影院大大,希望可以放完《二十二》片尾字幕再開場燈,因為他們將給予幫助的32099人的名字悉數放在了上面。
最后,送上郭柯對于自己作品的觀點:“如果她們是你的家人,你就會理解我為什么這樣拍了”。“你可以問'日本人當年過來村里是怎么樣的''有沒有把你抓走',問題僅此而已,難道還要問‘當初日本人是怎樣強奸你的嗎?’如果有人這樣問得奶奶,你一定會上去踹這個人。”
如果可以,一起走進電影院,去看看這個含淚“揭開”別人的傷疤,也許還在流血中~~~
她們在等日本人的道歉,日本人卻在等她們自然死去。